close

是一年又這樣過去了, 2012年延續著前兩年半的衰退慣性繼續做低檔震盪, 流行市場毫不意外地依然呈現泡沫化的局面, 永遠都是相同的那幫子人占據了排行榜六七成的單曲項目, 而其餘主流部分也不復以往榮景, 儘管許多當代半資深藝人相繼接力演出發片秀, 但無奈事實確實平均水準不如以往, 導致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出現, 要說復興嘛, 是真的有點樣子, 但認真說起來與期望確實有些落差

 

小弟今年總共進帳了16張年份標註著2012年的唱片外加若干張其他年份的專輯, 零零總總大概快30張去了, 原本期望可以來個2012 Top Ten 倒數的特別企劃, 但是當16張一字排開並稍稍排序之後卻發現硬是要湊出十張冠上 "十大" 的名號好像有些勉強, 於是就臨時改變主意以一半為基準挑選其中八張就好了, 而其他八張專輯則做無排名短評

簡而言之總共16張專輯都會有自己的版面就是了

 

那....讓我們就這樣開始吧!

 

 

 

 

 

 

 

 

 

 

 

#8  Born To Die by Lana Del Rey

born to die  

Lana 當初發跡於2011年尾的VEVO 上, 憑著單純口耳相傳的數百萬點閱率人氣輕鬆替她打開成名之路, 首張創作專輯評價兩極, 但可以確定的是話題性十足, 搭配起她在公眾場合的表現與言談更是整個上半年音樂界時常討論的對象, 但就純粹音樂上來說, 這張專輯不失有可取之處

她十分懂得利用自己的天生嗓音優勢作曲, 創造出如夢似幻的墮落國度, 乍聽之下是很能引起注意力的一張專輯, 黏性也頗高, 幾個琅琅上口的曲目不需要聽過幾遍就能夠記熟, 但相反地, 這的確也是熱度消退地頗快的一張專輯, 一開始有如蜂蜜般濃而甜的意境在久了之後便覺得稍有膩感出現, 更不用說到被Pitchfork 雜誌批評到體無完膚的歌詞部分, 本人在這個部分大致贊同他們的觀點, 以Lana 一位富家千金的身分, 歌詞中盡是病態式對愛情的依戀與毫無保留的投入, 膚淺之餘還外加對世俗外物的歌頌, 年紀輕輕唱起這樣的題材不但毫無說服力, 更會令人感到反感, 好似一朵溫室裡的花朵在無病呻吟, 直稱"只想死", "金錢萬歲" 等等

究竟她會是曇花一現的風潮, 抑或是下一個Cult 巨星我們還無從得知, 一方面第二張錄音室專輯目前毫無著落, 另一方面她也竭盡所能替自己增加曝光度並塑造強烈形象, 後續發展只能等一兩年後才能知曉

 

 

#7 Fall To Grace by Paloma Faith

fall to grace  

自從Paloma 2009年那張深得我心(名字也超長)的首發專輯之後, 我便不斷試著猜想她的下一步究竟會往哪個方向踩去, 因為它仿50年代的復古靈魂風走得實在是太徹底了, 無論就曲風或者是整體視覺藝術上都貫徹那種調調, 而以行銷策略來說一個流行藝人這樣打響名號是可行的, 但要以這種略微侷限的方向持續下去卻是萬萬不可, 我曾說過Paloma 當時是搭上 "英式復古靈魂風潮的末班車" --- 也就是自Amy Winehouse, Duffy, Adele(首張) 之後的另一個驚奇, 但是比起前三位大姊在市場上的名聲, 她的確需要替自己的第二張專輯找出一個更好的出路

結果我會說介於 "還不賴" 跟 "意外地好" 之間, 在<Fall to Grace>當中已經見不到例如 "Upside Down" 這種LKK的製作取向, 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種半復古, 半現代的新風貌, 而此時我會給製作人拍拍手, 因為這張專輯確實有兼顧到上一張專輯的走向以及Paloma 她自己的創作風格, 訪談中她的確曾提到過自己當時希望可以在製作上有更宏觀的展望, 這點也達成了, 雖然專輯概念性普普通通, 但卻很好下嚥, 容易到一開始甚至會讓人有並不怎麼有深度的錯覺, 其實不然, 綜觀Vocal 演繹部分, Paloma 再次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實力堅強的靈魂樂唱匠, 收起上一張專輯的鴨子音, 取而代之的則是精彩的高音突破與更加細膩的抒情表現, 細聽之後便覺她還真有兩把刷子, 整張專輯如雲霄飛車般的抑揚頓挫除幾處有待加強之外幾乎漂亮呈現, 可謂膽大心細的優質表現

這張專輯輸就輸在少了點企圖心, 但我想這就流行藝人來說也不方便再去多勉強什麼了, 沒錯, Paloma Faith 是今年起風處進榜位置最高的流行藝人, 而這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了

 

 

#6 The Lion, The Beast, The Beat by Grace Potter & The Nocturnals

the lion the beast the beat  

GPN 上一張同名專輯極具爆炸性的震撼力恍若昨日, 轉眼間兩年已經過去了, 團員組成經歷了小變動, 新錄製的專輯到底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令人想破頭, 畢竟他們從第一張專輯<This Is Somewhere>淡如茶水的優閒風到第二張專輯紮實老派的藍調/民謠搖滾風差距可不小, 感覺起來似乎除了Grace 打赤腳在台上又跑又跳是萬年不變的保證之外, 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The Lion, The Beast, The Beat> 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成熟穩重, 因此衝著 "Tiny Light" 或者 "Medicine" 而來的歌迷可能要小小失望了, 因為Grace 似乎並不打算這樣嘶吼下去, 但是GPN 卻帶給了我們其他的收穫, 新專輯呈現的層面更廣闊, 更有自信, 總體來說, 本張專輯給人一種輕鬆中帶點酸楚的感覺, 也許這可以說是傳統南方音樂的共同特徵, 但是我是真的可以清晰感覺到明確的形象在我腦中浮現: 夜裡的營火, 搖曳的影子, 人們口中雖然輕鬆的交談著, 但心裡卻不時浮現幾抹陰影, 這其中不難看出主要創作人Grace 在感情上似乎遭遇到一些挫折(歌手誰不是呢?), 但在她的音樂中我們卻也可以聽見堅韌的聲音, 搭配上一些新穎的嘗試, 更為收斂但不減其魅力的Vocal 表現, 整張專輯的風貌就有如其中想要呈現的人生一般: 值得反覆咀嚼

儘管不免要拿來跟上一張專輯百聽不厭的表現作比較, 也儘管我承認我對這張六月發行專輯的最終評價依然摸不透, 無法確定, 但就目前已知的部分來說, 已經可以毫不猶豫的給他們一個極其正面的認可了, 因為大部分的時候表象不一定就等於全部, 而GPN這支尚屬年輕的樂團也已經向大眾證明了他們有創作深度專輯的實力, 至於口味問題, 則無關緊要

 

 

#5 Battle Born by The Killers

battle born  

絕對是年度期待最深的一張專輯, 因此只能落得第五名的水準對我這個殺手迷來說實在是不過癮, 但事實就是事實, 下面四張專輯自有其出色之處是殺手一夥人比不上的, 即便自2008<Day & Age>年之後已經隔了4年, 樂團歷經休息與充電, 還有兩位成員出了個人專輯, 但或許是期望過高的緣故吧, 這張其實水準已經很不錯的專輯似乎仍有加強的空間

遙想早期The Killers 人稱 "披著英國旗的美國狼", 的確, <Hot Fuss>與<Sam's Town> 時期的殺手與現在Brandon 的走向有著顯著差距, 我想這可以從他2010年的單飛專輯<Flamingo>所帶來的轉變開始說起, 要我說, 我會形容這次的<Battle Born> 在整體上有種太過精緻的感覺, 無論是混音走向或者Vocal 的表現即是, 我想"拋光過的殺手" 是我當時使用過的形容詞,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美國味十足, 放眼整張專輯, Brandon 的平均音域堪稱是歷來最高, 唱腔卻最為收斂, 歌詞大部分都集中在對舊感情的抒發, 而且一樣時常令人摸不著頭緒, 被網友形容 "這張專輯就是在車上或在晚上自己聆聽時會讓你實際地感覺到你有多孤單" 十分恰當

單純, 容易融入, 甚至可以說有一絲媚俗, 即便已經沒有太多可以挑剔, 但對殺手來說似乎仍不夠: 少了野心, 少了大氣, 最重要的是少了驚奇

 

 

#4 Blunderbuss by Jack White

blunderbuss  

首先我必須先大聲承認我對這張專輯的背景知識是我所評論的裡面最少的, 我沒聽過白線條樂團的任何一張專輯(欸, 別那個表情), 雖然我有看過他與大師 The Edge, Jimmy Page 一起錄製的吉他紀錄片<It Might Get Loud>, 因而深刻的瞭解了Jack 對音樂的核心理念與影響途徑, 但關於他究竟是如何將那些理念轉化成先前的音樂.....我一無所知 

Jack 自稱是個不折不扣的藍調樂迷, 而且是三零到六零年代的早期黑人藍調, 因此相對於白線條有點Hard Rock, 有點Garage, Indie Indie 的曲風, 我想在樂團解散之後這張個人專輯代表的正是他對那些對他影響甚深的音樂所創作出的致敬專輯, 並不在於模仿, 而是以他自己的方式詮釋出屬於他的藍調 --- 而這不就是Blues 的精隨嗎? 不修邊幅的Vocal, 大量Keyboard 與直立式鋼琴伴奏以及簡單效果器推出來的吉他Solo, 全是技巧與感情的硬碰硬對決, 稱不上很好消化, 而且流逝感偶而會出現, 但在這種聽的是意境而不是編曲的音樂裡, 如此一張專輯其實就像是支好酒, 是引子, 是鑰匙, 與剛剛殺手出品的幽幽然嘆息不同, 入喉時會烈得你嘶牙咧嘴, 但只要後勁一上來時, 不只像是音樂在帶領著你, 甚至會讓你覺得你也正參與演出

Jack White 是一位傑出的音樂人, 只是我總覺得他有股莫名的執著讓我感到納悶, 有人會覺得他的音樂好像四不像, 對於這點我是持保留態度, 但我總覺得他應該可以再更細膩一點, 一如他招牌的吉他演奏風格, 有些東西自有他的粗曠美, 但當作音樂可以做到真正膽大又心細時, 那才是真正偉大的成就啊

 

 

#3 Contact by Noisettes

contact  

我想無論是任何人都很難只用三言兩語就形容出Noisettes 的風格, 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多變了, 一般樂團在不同專輯之間的風格轉換很容易流於兩極化的結果: 不是重複性太高導致了無新意, 就是為了求新求變而招來不同時期的樂迷不滿, 取得兩者之間微妙平衡的難度是十分之高的, 而在這點上來說, Noisettes 做的棒極了

時間拉回2009年(好像很多美好專輯都來自2009年啊...?), 他們的<Wild Young Hearts> 專輯獲得了專業樂評一致的認可以及消費者的親賴, 當時他們的曲風就已經難以辨認了, 一說Indie Pop, 也有人說是純粹的Brit Rock, 但是其中明明就有濃厚的Brit Soul 以及R&B元素牽涉其中, 相互碰撞之下就成了他們自己獨樹一格的標記, 這樣的趨勢在這張專輯內持續延燒, 但是管他的, 這還真是一張如同萬花筒般繽紛的優質作品! 儘管運用了不少現代音效做妝點, 但Shingai 跟Dan 這對愛侶持續以放克/靈魂為基底帶給我們幾乎可以說是難以拒絕的輕鬆旋律, 而且幾經反覆聆聽之後, 越來越多的細節與驚奇還能持續浮現, Dan 精湛的電吉他技巧始終在背後用低調卻華麗的方式襯托著, 而不管在整體混音上或者是編曲, 甚至是樂理上堪稱令人咋舌的絕妙轉調 (練樂器的朋友們可以試著找找他們的譜, 很少, 很難, 但是很過癮) , 聽眾很容易迷失在他們用創意與才華堆疊出的迷宮裡, 卻同時樂此不疲

畢竟不是天碟或準天碟等級的表現, <Contact> 雖成功兼顧了細節與格調, 但整體的印象感卻有待加強, 也就是說一定要等到對專輯有熟悉感之後偶而一首一首拆開聽才比較容易 "發現" 其中精妙, 如果要一次聽完整張卻又會感到坐立不安, 但就現在來說Noisettes 已經不是樂壇新手了, 能夠在一張大獲好評的作品之後繼續堅持做自己的音樂並且做到最好是很可貴的, 就是這種音樂人會讓我們感到放心, 即使久久苦等一張專輯也不用擔心是否會以失望收場

 

 

#2 The 2nd Law by MUSE

muse-2nd-law-artwork5-1348263520  

以下是我在Ultimate Guitar 網站2012 前十大專輯榜排行上看到他們對<The 2nd Law>(他們給他第7名)所評的其中一段節錄:

"......Early demos featuring dubstep made Muse fans uneasy, and early single streams made them sound more like Queen-wannabes than ever. But in the context of a full album, every track has a place and Muse proved themselves kings of operatic rock for the modern age." (一開始參雜了Dubstep 元素的demo 曲(他指的是當初的專輯預告, 背景音樂是曲目第12"The 2nd Law: Unsustainable" ) 令許多歌迷感到不快, 而接續的單曲聽起來又讓他們比以前更像是在模仿皇后樂團的作品 (指的是"Survival"), 但當整張專輯照著順序一路聽下來之後, 卻發現其實每首歌都各有自己的位置, 而MUSE 本身則再一次證明他們是當代無庸置疑的歌劇搖滾之王)

這段節錄的重點在哪? 他暗示了這張<The 2nd Law> 是(一如MUSE以往一般的) 有野心並且專輯概念性濃厚, 而且單隨便抓幾首歌斷章取義無疑是傻瓜才有的行為, 距離上一張本人讚不絕口的<The Resistance> 充滿古典詩意與華麗搖滾已經過了整整三年, 而本次Matthew 決定帶來的新風貌是前衛與復古並存, 從中規中矩的硬式搖滾, 令人血脈噴張的歌劇風, 一直到走在時尚尖端的電子搖滾, 再再證明了這即便已經是MUSE 的第六張專輯, 源源不絕的創意與野心依然迫不及待的想要滿足每一雙挑剔的耳, 而且他們做得很好, 從開場第一秒的四次刷扣開始一直到大約第七首的結束堪稱毫無冷場, 音量放膽轉大後更是叫人聽得冷汗直流, 大呼痛快

網路上有人不以為然的表示像"Madness" 等電子元素過為濃厚的曲目簡直 "不知所云", 而這也包括了主打之一的"Follow Me" 以及壓軸的 The 2nd Law 組曲等等, 我想這真的只能說每個人對音樂的適應力不同吧, 但就客觀來說MUSE 其實一路從最早期到現在唯一不變的兩件事情就是 "不斷創新" 以及 "忠於搖滾"......或許那些睡覺也要抱著<The Origin of Symmetry>才不會尿床的所謂 "Old Fans" 也可以算在內吧, 畢竟他們只要每次MUSE 一出新專輯就會大吼著真正的MUSE 已死之云云, 因此要說什麼他們的音樂已經走樣了或者為了創新而創新反而是幼稚而裹足不前的心態, 不信的話可以自己去聽聽倒數第二首"Unsustainable", 裡頭所謂的"Dubstep" 可是由貨真價實的樂器所演奏出來的仿Dubstep 風格呢!

發片超過五張以上而依然活躍的樂團很容易犯下模式重複, 像是在寫流水帳的毛病, 畢竟通常在這個時候來說團員的年齡也差不多都要過三十了, 成家的成家, 要在像年輕時把精力與重心通通放在樂團上是有一定的難度, <The 2nd Law> 就像是賞給樂壇的一記巴掌, 證明MUSE 仍然走在音樂界的尖端, 令人想起兩年前Kanye West 的<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 都是新型態音樂的拓荒者, 而前衛中卻仍不失一分一毫的優雅與美感, 替純粹的概念披上一件由音符編織而成的衣裳

 

 

 

 

於是, 2012年最佳唱片的殊榮頒給了.....

 

 

 

 

 

 

 

 

 

 

 

 

 

#1 Some Nights by Fun.

2.27-Fun  

也就只有這一張專輯還沒被點到名了, 不是嗎?

我原本要將第一名的位置讓給上一張<The 2nd Law> 的, 然後寫幾句例如 "薑還是老的辣" 之類的話, 但到最後我還是決定把我的 The Best Album of 2012 頒給Fun. 的第二張作品, 因為我實在有好久沒聽到這麼真誠, 這麼美麗的一張專輯了

其實Fun. 並沒有一般大眾所想的這麼年輕, 主唱兼靈魂人物Nate Ruess 早在2001年就已經創立過The Format 樂團, 發過兩張專輯之後解散, 後來成立Fun. 之後的首張專輯<Aim and Ignite>裡頭就有不少歌曲是在描寫解散初期對事業失望的鬱悶心情, 而在樂壇打滾10年之後才終於以一首家喻戶曉的"We Are Young" 成為2012年意外爆紅的"新秀", 這一路走來步步是艱辛, 而換得的成果便是Nate 對音樂的精湛演繹

沒有人能否認Nate Ruess 擁有一副近年來罕見的優美嗓音, 不管是極廣的音域或是爆發性十足的丹田, 讓聽過的人很難不對他收放自如的Vocal 留下深刻印象, 但真正能將他推向高峰的則是聲音背後的情感, 以及建構起這一切的歌詞, AllMusic 雜誌是這樣形容他的歌唱:

" He has the kind of voice that could cut through any amount of noise, not by using volume but honesty. Even when he's fed through Auto-Tune, you know he's telling you the truth all the time. " (他擁有能夠貫穿任何雜音的歌喉, 憑藉的並不是音量而是真誠, 即使被電子效果給Auto-Tuned , 你依然清楚他無時無刻都演唱著實話)

稍稍探究過他們的歌曲元素便不難理解, Nate 其實是個很小男人的傢伙, 他的創作中總是透漏著一股無能為力的苦笑, 卻時時刻刻期望自己要樂觀, 有點酸, 有點苦, 不用長篇大論或者艱深用詞就能輕易地touch 到每個人的心坎裡, Fun. 的歌詞一向簡單易懂, 大量穿插自言自語或者與人的對話, 每一首歌聽起來就像是不同的小故事, 串聯起來則成為一個可愛男人的生活寫照, 搭配起他悠揚中帶點調皮的演唱法, 不時再來點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嘹亮高音, 很難有人會不喜歡這樣的專輯

製作人Jeff Bhasker 在這張專輯所造成的影響有如兩面刃, 創作初期Fun. 表示他們很想要營造出一種跟Kanye West 的<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 一樣的氛圍(連續兩次提起純屬巧合!), 於是便找來了該專輯的製作人操刀, 聽過<Aim and Ignite> 的朋友們都知道這兩張專輯的相似與不同處差在哪裡, 而這也很明顯有Jeff 留下的痕跡, 回憶我們第八名的<Born To Die> 同樣也是這位老兄經手製作的專輯, 便會發現他其實在這張<Some Nights> 裡的某些部分已經算是點到為止而已了, 但例如"It Gets Better" 這首明顯就是混音失敗的曲目依然替這張專輯留下不可抹滅的汙點, 除此之外, 個人其實認為在"Some Nights" 與"Stars" 這兩首歌中出現的Auto-Tune 使用地......還挺妙的, 而除了電子音效的介入之外, 他的確也在弦樂團以及合唱團這些部分下了不少工夫, 替元素原本就豐富的作曲能夠以更厚實, 更繽紛的方式呈現, 所得的結果就是一張既華麗又樸實的專輯

從"Carry On" 與 "Why Am I The One" 的半不插電, "Some Nights Intro" 的皇后風, 一直到"We Are Young" 和 "Stars" 的Pop Rock 節奏, Fun. 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張專輯, 反而更像是一種體認或者是一股情感, 在無數個感到孤單寂寞或者悵然若失的夜晚裡, 我們會想起他們是怎麼歌唱, 怎麼演奏的, 彷彿近在身邊能與你分攤情感重擔的老友, 一點一點把笑容放回我們的臉上 --- 雖然有時是先哭過 --- 而就是這份跨越一切鴻溝的真摯情感, 以及感人肺腑的音樂, 成就了年度最佳專輯: Some Nights

 

 

 

 

2012 年度專輯總整理(上) 完, 下篇後會有期!

arrow
arrow

    The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